X 关闭
朱秋平在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花山岩画下沉思(8月8日摄)。
(资料图片)
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城西南约25公里的明江北岸,有一座花山,临河断面形成一个明显内凹的岩壁。在悬崖峭壁上,布满了一幅幅用赭红颜料绘制的人物、动物、器物画像,虽经千百年风剥雨蚀,仍然鲜艳清晰——这就是世界文化遗产,花山岩画。
岩画中的人物以一种平涂剪影式的方法绘制而成,笔法古朴粗犷,远远望去,仿佛一个个“跳舞的小人”。2000多年前的人们用什么方式把图案绘在数十米高的悬崖绝壁上?什么样的颜料能够经受住千百年风雨的侵蚀?这些鬼斧神工之作的真正含义是什么?
“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”报道组在广西宁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朱秋平带领下,来到花山脚下,开始了一段“探究”之旅。
“整个花山岩画的画面宽度221米,最低的岩画到最高的岩画有45米左右的距离,整个岩画的面积达到了8000多平方米,一共绘制了1950多个图像,包括有人、动物、环首刀、羊角钮钟以及铜鼓等等。”朱秋平对花山岩画可以说了如指掌,30多年来,他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花山岩画的发现、研究和保护中来,在业内被称为“花山岩画的百科全书和守护人”。
站在岩画下方,记者仰头望去,有的岩画绘制在离地面近百米的岩壁上,岩壁并非与地面垂直,而是向内倾斜。此时,花山所在区域正在下雨,但是记者站立的地方一滴雨都没有,距离记者十多米的江面上,能看到雨打在水面行成的波纹。那么,岩画是怎么画上去的呢?
“有4种猜测,一个说是南方经常涨洪水,洪水涨起来了以后作的画;还有一种说是从山顶上垂藤条吊下来作画;第三种是攀爬到崖壁上面去作画;第四种是搭架子。”朱秋平对记者说,对于第一种猜测,花山所在区域即使最大的洪水也没有到达最低的岩画位置,而最高的岩画高达近百米,因此洪水浮船法,不太可能;由于花山崖壁是内凹的,从山顶垂藤条,只能到达距离岩画位置10多米甚至二三十米的地方,“这样的话荡秋千都很难荡回崖壁跟前来作画”;至于攀爬,整个岩壁没有足够的石缝;对于搭架子的猜测,朱秋平认为可能性比较大,“最高的一个人像,3.58米,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平稳的工作平台,很难完成,这个平台就是脚手架。”
然而,用竹子搭建上百米高的脚手架,即使是今天也需要极为高超的技巧以及极其牢固的绳索或者固定器,在2000多年前,这绝对是一个艰难而巨大的工程。让人更为惊叹的是岩画的颜色,历经数千年日晒雨淋,居然如此艳丽——这是用了什么颜料。
为了解开岩画所用颜料的秘密,科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岩画的颜料进行了分析,并得出了结果——一种天然的矿物质颜料,叫做赤铁矿,它的成分是三氧化二铁。
“但是三氧化二铁直接拿来绘制的话,它可能三、五年或者十年就会掉色。”文物保护部门曾用相同的颜料做过试验,记者在岩画的石壁下看到了这几块用来做试验的岩石,才几年的时间,颜色已经褪去了不少。朱秋平说,让岩画保持鲜艳的秘密实际上是来自颜料中的一种胶。“但是因为时间太长久,胶氧化很严重,目前没有办法检测出具体是什么胶,只能等科技发达之后,再做进一步的检测。”
根据岩画上的羊角钮钟、环首刀、铜鼓等器具的形状,并与出土文物进行对比,同时也依靠现代科技,专家基本确定岩画创作于战国至东汉时期,最早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。这些画作并非一蹴而就,创作过程前后大约持续了700年。“大概的时期定下来了,战国到东汉,但图像绘于哪一年?这很难得出一个准确的年份。”朱秋平说,现在大家普遍认同花山岩画是骆越人——壮族的祖先留下的重要文化遗存,但对同一时期骆越人的考古研究目前还没有获得突破,再加上骆越人没有文字和史籍留下,因此,目前只是知道岩画绘制的大概年代。除此之外,更让人着迷的则是绘制岩画的意图以及岩画的含义。
目前,专家倾向于认为骆越人绘制岩画是为了祭祀神明。花山岩画中的很多内容都印证了这种判断。
但除了祭祀之外,岩画还有更丰富的内容。明代张穆的《异闻录》更描述岩画:“现兵马持刀杖”。“它表达的主题内容上是多元的,不是单一的,有可能是祭祀场面的记录,也有可能是庆丰收的,或者是庆祝战斗胜利的,是很丰富的内容。”朱秋平说。
这些千年之谜需要科技与考古方面的突破才能够解答。而花山岩画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还不是这些不解之谜。“岩画的缺失,是因为这种灰岩的分化、开裂、掉块,然后岩画跟着它掉落。这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。这种病害可能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发生了,比如《异闻录》里面说到的‘或有无首者’,那个时候有的岩画已经没有头了,也就是说已经发生了这种分化开裂掉落了。”朱秋平说。
站在花山脚下,记者非常心痛地看到:在经历了两千余年的风雨侵蚀与自然力的破坏后,部分岩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风化溶蚀,有的甚至已从岩体脱落。
拯救这座艺术圣殿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。1988年,左江花山岩画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4年开始,相关部门对花山岩画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,开展保护勘察研究、加固材料试验、编制保护方案等工作。2009年起,正式实施保护工程。国家文物局先后投入专项资金超过1亿元,广西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左江岩画包括花山岩画在内的文物保护、博物馆建设、旅游规划等工作。近年来,国家相关部门和广西多次组织专家以花山岩画为重点,开展一系列病害调查、科学实验和针对岩体的保护。
在高高的悬崖绝壁上,那些“跳舞的小人”经历了千百年的风云变幻依然栩栩如生,活灵活现,那是先人们在向我们尽情地展示他们的生活、他们的信仰以及他们的人生哲学。
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
8月8日,游客乘船欣赏岩画。
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
这是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花山岩画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
这是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花山岩画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
这是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花山岩画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
这是岩画局部,画面中有乘船的人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
岩画局部,这是目前花山岩画中发现的最小的人像,仅有20厘米左右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
这是花山(左)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
这是岩画局部,左一和左二为两名怀孕的妇女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
8月8日拍摄的岩画局部。朱秋平介绍说:“这幅画是花山岩画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。画的中心位置是一个首领,腰间配挂的是一把环首刀,他的右手还拿着一把扁茎短剑,头上有羽饰,脚下是一个非常硕大的类狗的动物,其他人就围绕着他进行一些活动。”
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
这是岩画局部,部分岩画已经缺失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
这是岩画局部,这是目前发现的花山岩画中最大的人像,高为3.58米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
8月8日拍摄的岩画局部。朱秋平介绍说:“这幅画是花山岩画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。画的中心位置是一个首领,腰间配挂的是一把环首刀,他的右手还拿着一把扁茎短剑,头上有羽饰,脚下是一个非常硕大的类狗的动物,其他人就围绕着他进行一些活动。”
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
这是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花山岩画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
这是岩画局部,一个戴着漂亮羽饰的人像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
这是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花山岩画,画面表现的是某种仪式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
这是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花山岩画,画中人的脚趾清晰可见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
这是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花山岩画 ,画面仿佛一个个“跳舞的小人”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
这是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花山岩画,画面表现的是某种庆祝仪式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
这是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花山岩画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
8月8日拍摄的岩画局部,人像头部已经缺失。
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
拼版照片,上图为跳远的分解动作;下图为花山岩画局部,看上去很像跳远的分解动作(8月8日摄,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)。
新华社发
这是岩画局部,画面右一和左二为戴着面具的祭司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
8月8日,一群蝴蝶在岩画上流连。
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
这是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花山岩画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
拼版照片,左图为攀岩的资料照片;右图为花山岩画中看上去很像攀岩的图像(8月8日摄,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)。
新华社发
8月8日,广西宁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朱秋平在观察岩画。
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
这是花山岩画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
拼版照片,下图为网球发球的资料照片;上图为花山岩画中看上去很像网球发球的图像(8月8日摄,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)。
新华社发
这是岩画局部,部分岩画已经缺失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
这是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花山岩画局部(8月8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
来源:新华网
上一篇:美媒:拜登视察“世界七大奇观”之一的美国大峡谷,又接连出错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Copyright 2015-2022 南非品牌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