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(SpaceX)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,由于遭遇地磁暴,该公司2月3日发射的49颗星链卫星中,多达40颗卫星于次日已经或将要坠入大气层损毁。该公司强调,这些脱轨卫星与其他卫星相撞的风险为“零”。
什么是地磁暴?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罗冰显13日向科技日报记者解释,太阳风到达地球,带来地球磁场的扰动,如果扰动剧烈,就是地磁暴。太阳活动高年,地磁暴发生次数更多,级别也更高。通常使用地磁Kp指数(0—9级)来表征地磁扰动的强弱。
空间天气监测显示,当地时间2月4日,这批星链卫星在约210公里处遭遇了Kp=5级别的地磁暴。“这属于最低级别的地磁暴,对普通在轨卫星影响不大。”罗冰显说。
据了解,星链卫星部署在约550公里的近地轨道,为何这次在210公里轨道附近,未能“扛住”最低级别地磁暴的“冲击”?
“‘天灾’跟‘人祸’综合到一起了。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雷久侯指出,这次星链卫星事件是遭遇地磁暴而引起地球大气受到加热,使得卫星阻力增加而不能升轨导致。“地磁暴或许只是诱因,卫星受损可能主要还是卫星推进策略以及设计原因导致。”他强调。
罗冰显表示,本批次发射的星链卫星的推进策略是,先用火箭将卫星送入210公里的预定轨道,再用电推进器将卫星送往更高处。对此,雷久侯说,“卫星在210公里的轨道上采用电推进方式,大气阻力与推进力可能大体相当。但是地磁暴导致大气阻力增强,推进作用失效。在设计上,本批次星链卫星进入安全模式回不了升轨状态。”
“如果一开始就将星链卫星送到更高轨道,即使遇到更强的地磁暴,甚至强很多倍的扰动,也不会引起卫星快速损毁。”雷久侯解释,大气密度随高度指数衰减,轨道抬升100公里,大气阻力要低1—2个数量级,因此,400—500公里轨道高度的大气阻力相对较小。“一般卫星会推到更高轨道,不会停靠在210公里高度。”他说。
罗冰显表示,经过计算和观测确认,这次地磁暴引起了大气密度的上升(约10%)。此外,在卫星受大气阻力而高度下降的过程中,会遭遇越来越稠密的大气。综合来看,短时间内卫星受到的大气阻力上升50%是有可能的。
对于脱轨星链卫星的风险问题,罗冰显表示:“这些卫星从约210公里往下坠毁,重新进入大气层后会燃烧殆尽,不会产生太空碎片,也不会有卫星零部件撞击地球表面。”
雷久侯补充道,这个过程估计需要几天或更长的时间。“与其他卫星碰撞几率是比较低,但说风险为‘零’有些绝对。如果近段时间发射卫星,还是需要规避经过失控卫星的空域。”
据报道,“星链”计划由埃隆·马斯克于2014年提出,共计划向太空发射约4.2万颗卫星。截至2022年1月,该计划已经发射了2000颗卫星。
地磁暴对人造卫星的影响不可小觑。雷久侯表示,强大的太阳爆发事件可能导致强烈的地磁暴,使卫星阻力增强、影响卫星和地面通讯甚至导致一些卫星器件失效。
X 关闭
Copyright 2015-2022 南非品牌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